对我国农药工业来说,若说“十一五”留下来的最大遗憾,莫过于“完全自主立异的农药产品险些没有”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;若说对“十二五”最大的期待,虽然也莫过于完全自主立异的农药产品的涌现。
刚刚公布的《农药工业政策》,为农药企业从政策层面设置了立异用度的下限指标。从这一硬性指标的设置来看,政策的制订者显然也是形势所迫,痛下刻意。然而,请原谅笔者在此说点泄气话,指标好下,效果难说。由于这种先激情满怀,后意气消沉的事情我们看得太多了,履历得太多了。若是上上下下没有配合的刻意和行动,说未必“十二五”的立异时间也会像“十一五”一样,就那么溜已往了。
虽然,让笔者失望的不止是农药工业。
要说研发用度的提取比例政策,各行业都有,有的行业比例甚至还不低。但普遍的征象是,企业上项目花几多钱不迷糊,搞营销也舍得花钱,但要是把钱花在科研上,总是抠抠搜搜。10年前可以说是中国真没钱,10年后的今天,中国再说没钱,生怕全天下都要笑了。就算一个立异产品需要几亿元、十几亿元、几十亿元,和一个(很可能照旧个产能过剩的)项目动辄上百亿元、上千亿元的投资相比又算得了什么?但为什么立异投入仍然是“想说爱你禁止易”?已往我们总是指责企业眼光短浅,现在看来,问题的根子一定不在企业身上。若是立异给企业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上项目带来的利益,哪个企业会不识好歹?虽然,问题的根子也不应该在政策的制订者身上。政策的制订者就像孩子家长,试想哪个孩子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更智慧、更有前途呢?
既不在上,也不在下,立异能力提不高,根子事实在哪呢?着实从刷新开放以来,数个五年妄想在立异业绩方面的州不尽如人意,一直在重复地提醒我们,根子就在于我们所选择的体制、机制。我们的体制总是让立异者冒极大的危害,我们的机制总是让立异者充满后顾之忧,我们的政策总是一方面勉力勉励企业立异,一方面却总是拨不出足够的立异资金。这种左手捆住右手的体制、机制,又怎么能够让企业铺开手脚投入立异?